肠息肉

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,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。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,男性多见。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,小肠息肉较少。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。

  • 肠息肉的病因

    1.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,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。

    2.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。

    3.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,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。

    4.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;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。

    5.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(HNPCC);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等

  • 肠息肉的分类

   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、大小、数量多少,临床表现不同:

    1.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,多为鲜红色;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;可有里急后重;便秘或便次增多。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;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;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。

    2.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,隐痛或腹痛症状。

    3.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,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。

  • 症状表现

    1.主要表现为便血,便血的性质可为无痛、间歇性、便后鲜血,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,便秘、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。

    2.单纯性内痔无疼痛仅坠胀感,可出血,发展至脱垂,合并血栓形成、嵌顿、感染时才出现疼痛。

    3.内痔分为4度。①Ⅰ度 排便时出血,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,痔不脱出肛门;②Ⅱ度 常有便血;排便时脱出肛门,排便后自动还纳;③Ⅲ度 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;Ⅳ度 痔长期在肛门外,不能还纳;其中,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,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,可出现疼痛不适、瘙痒,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粘性分泌物流出。后三度多成混合痔。

    4.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,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、疼痛。

  • 检查

    1.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。

    2.肛镜、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。

    3.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。

    4.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,排除癌变。

  • 治疗

    1.微创治疗(内镜) 符合内镜下治疗指征的息肉可行内镜下切除,并将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。

    2.手术治疗 息肉有恶变倾向或不符合内镜下治疗指征;或内镜切除后病理发现有残留病变或癌变。

    3.药物治疗


文章阅读

自助挂号(提前预约,无需排队)

提示:提交预约后医院将及时与你电话联系
信息仅作预约凭证,拒绝向第三方透露

020-6262 2222
一键通话 >>>